許多人在養護盆栽花卉時,對曬太陽這件事存在不少誤區,以下為你詳細介紹常見誤區及正確做法:
錯誤認知:不少人覺得植物生長離不開陽光,所以把所有花卉都放在陽光直射、毫無遮擋的位置暴曬,認為這樣能讓花卉長得更好。
實際影響:不同花卉對光照強度的需求差異很大。一些喜陰花卉,如綠蘿、龜背竹、文竹等,它們原本生長在樹林的陰暗處或巖石縫隙中,習慣了較弱的光照。如果將它們放在強光下暴曬,葉片會迅速發黃、干枯,甚至整株死亡。
正確做法:要根據花卉的習性來安排光照。喜陰花卉應放置在室內有散射光的地方,如靠近窗戶但不被陽光直射的位置;喜陽花卉,如太陽花、茉莉花、三角梅等,則可以適當多曬太陽,但在夏季高溫時段,也需適當遮蔭,避免葉片被灼傷。
錯誤認知:部分花友認為花卉曬太陽時間越長,光合作用越充分,生長就越旺盛,因此讓花卉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。
實際影響:花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需要達到一個平衡。長時間暴曬會使花卉水分蒸發過快,導致植株缺水,影響其正常生長。而且,不同季節的光照強度和時間不同,花卉對光照的需求也會隨之變化。例如,在冬季,光照時間短、強度弱,可以適當增加花卉的曬太陽時間;但在夏季,光照強烈且時間長,就需要適當減少曬太陽的時間。
正確做法:了解花卉在不同季節對光照時間的需求。一般來說,大多數花卉在春秋季每天接受 4 - 6 小時的光照即可;夏季要避開中午的強光,早晚適當曬太陽;冬季陽光較弱,可適當延長光照時間至 6 - 8 小時。
錯誤認知:有些花友看到花卉生長狀態不佳,就突然將其從陰暗處搬到陽光充足的地方,或者相反,認為這樣能快速改善花卉的生長狀況。
實際影響:花卉對光照環境的變化需要一定的適應過程。如果突然改變光照環境,花卉的生理機能無法及時調整,就容易出現葉片發黃、落葉、生長停滯等問題。例如,一直放在室內的花卉突然搬到室外強光下,葉片會被曬傷;而長期在室外接受強光照射的花卉突然搬到室內陰暗處,會因光照不足而影響光合作用,導致植株徒長。
正確做法:改變花卉的光照環境要循序漸進。如果要將花卉從陰暗處移到陽光充足的地方,可以先將其放在有散射光的地方適應幾天,再逐漸增加光照強度和時間;反之,如果要將花卉從強光處移到陰暗處,也要逐步減少光照,讓花卉有一個適應的過程。
錯誤認知:很多人只注意花卉是否曬到了太陽,光照強度夠不夠,卻忽略了光照是否均勻。
實際影響:如果花卉長期只接受一側的光照,會導致植株向光生長,出現一邊枝葉茂盛、一邊枝葉稀疏的情況,影響花卉的美觀和生長平衡。例如,將花卉放在窗邊,且長時間不轉動花盆,花卉就會朝著窗戶的方向生長,造成植株傾斜。
正確做法:定期轉動花盆,使花卉的各個部位都能均勻地接受光照。一般來說,每隔 7 - 10 天轉動花盆 180 度,這樣可以保證花卉的株型勻稱,生長健康。
錯誤認知:一些花友認為只要是花卉,曬太陽的方式都一樣,沒有根據花卉的種類和生長階段進行區分。
實際影響:不同花卉的形態、結構和生理特性不同,對光照的需求和曬太陽的方式也有所差異。例如,多肉植物大多喜陽,但一些葉片較薄、含水量高的多肉品種,在夏季高溫時也需要適當遮蔭;而一些觀葉植物,雖然不需要強光直射,但也需要一定的散射光來維持葉片的色澤和健康。此外,花卉在不同生長階段對光照的需求也不同,幼苗期需要較弱的光照,而成株期則需要較強的光照。
正確做法:了解所養花卉的種類和生長階段,根據其特點制定合適的曬太陽方式。對于幼苗期的花卉,要放在光線較弱的地方養護;成株期的花卉則要根據其習性給予適當的光照。同時,對于一些特殊的花卉,如蘭花、君子蘭等,要注意避免陽光直射葉片,以免損傷葉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