盆栽梅花在養護過程中容易發生多種生理病害,主要包括以下幾種:
癥狀:由于根部積水導致梅花爛根,常表現為生長不良,甚至死亡。
原因:澆水過多或盆土排水不良。
防治方法:
澆水要適量,遵循“見干見濕”的原則。
選擇疏松、排水良好的土壤。
雨季注意防雨,避免盆內積水。
癥狀:由于農藥噴灑不當或用藥不當引起的,如使用樂果、菊酯類殺蟲劑等農藥易引起梅花葉片提前脫落,繼而影響第二年春天的開花。
原因:農藥使用不當。
防治梅花蟲害時,最好使用50%的辛硫磷或50%的殺螟松乳劑1000倍液。
避免在梅花生長旺盛期或敏感期使用有害農藥。
癥狀:在北方地區最為常見,由于土壤過堿導致植株出現生理病害。主要表現在植株的嫩枝上,導致葉片偏小、不規則。
原因:土壤堿性過高。
在土壤中加入適量的硫酸亞鐵進行中和。
澆水時也可以加入少量硫酸亞鐵。
在植株的生長時期每月施一次鞏肥水,可有效預防黃化病。
癥狀:一種生理性病害,在發病初期,植株葉片兩側向中間內卷,導致美化出現疲倦狀態,葉片大面積脫落。
原因:通風不良、管理不當。
加強植株的通風條件。
經常在植株葉片以及周圍噴灑水分,讓植株盡快恢復。
白粉病:在濕度大、溫度高、通風不良的環境中易發生,受害部位會出現很薄的白粉層,接著白粉層上出現針頭大小的黑色或黃色顆粒,后期葉片變黃而枯死。
灰斑病:在葉片上長圓形病斑,呈褐色、銀白色、黑褐色,病害明顯,幾個病斑合在一起變大,上面生有小黑點,此時葉子脫落。
炭疽病:主要危害梅花的嫩梢以及葉片,受害葉片首先產生小的褐色斑點,然后擴展成小于1cm的圓形和橢圓形斑點,最后導致有病斑中間變成灰白色,葉片掉落。
流膠病:主要危害梅花的枝干,感染流膠病之后植株的枝干上會流出膠液,會導致植株枝干腐爛,影響植株花芽分化。
這些病害的防治方法通常包括加強通風、合理澆水、及時修剪病葉病枝、使用合適的藥劑進行噴灑等。在養護盆栽梅花時,應密切關注其生長狀態,一旦發現病害癥狀,應立即采取措施進行防治。